校园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动态 > 正文

旅游与地理学院“传统村落与乡村振兴”研究团队赴赣州市村镇进行调研考察

作者:朱民 胡三星 李巧艳/文/摄 发布时间:2020年08月17日 08:39浏览次数:

 

传统村落是中华文明的鲜活载体,是人们寄托乡愁的精神家园,其悠久的历史见证了中华文化的肇始复兴,保留了村第家风的延续传承。赣州市作为江西省传统村落分布重点地区,以客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村落文化独具特色,且具有较为完整的古村落群体和相关资料保存。为积极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保护传统村落,在省市县乡各级住建和自然资源部门领导的协助和支持下,8月12日—15日,旅游与地理学院“传统村落与乡村振兴”研究团队在院长李松志的组织下,雷彬、陈海龙、朱民、宋婷博士等师生一行8人前往赣州传统村落进行走访调研,围绕传统村落的十二个“一”,辨识乡村印记。

 

  

为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合理规划时间日程,研究团队分朱民博士和雷彬博士领衔的两个小组,分别以赣州市会昌县和兴国县为起点,追溯寻找客家文化的前世今生,为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探路寻方”。团队成员在各地市住建部、自然资源部门和乡镇领导的支持帮助下,与每个目标村的村委对接,并在村干部带领下,对每一个目标村落进行了基于建筑样式、文化传承、保护开发以及产业打造发展等方面的调查访问,详细调查了目前各个传统村落业态进展和存在问题。

 

图2调研1组在会昌县筠门岭镇羊角村

 

图3 调研2组在兴国县社富乡东韶村


8月的赣州骄阳似火,日均气温高达36℃以上。团队的每一位成员不畏辛劳,跨过盘根林立的乡村小道和山路、冒着酷暑、顶着烈日踏实认真完成无人机航拍、古村落考察以及村干部访问三项任务,饿了,一块面包一瓶矿泉水就是大餐,累了,每一个乡村便民服务站和高速服务区都是暂憩之地。团队通过走遍每一个村落、飞遍每一丈蓝天、访遍每一位干部,初步了解了各传统村落的基本情况,并在当地村干部协助之下,收集到了“书、影、音、讯”等多方较为完整的传统村落现状的原始资料,倾听了地方对于发展村落的愿景和措施。调研工作获得了地方干部群众的一致认可,展示了旅游与地理学院师生的风采。


图4 第一小组朱民、宋婷博士及学生在龙南县关西镇关西村与当地村民交谈


图5 第二小组雷彬、陈海龙博士及学生在兴国县社富乡东韶村与当地村民交谈


此次调研,显示赣州市古村落各自情况不尽相同。部分基础设施较好、传统村落元素齐全的古村,保护修缮工作较为完善,产业布局与开发较为明朗化,如龙南县关西镇关西村古围屋建筑群,在地方政府、基层组织、干部群众和旅游公司多方合作下成功打造国家级4A旅游风景区,充分展示客家文化的多姿多彩,也彰显村落旅游产业的勃勃生机。调研中,也发现部分基础设施薄弱,交通环境稍显滞后的偏远村落如安远县桥头村,古建筑和文化资源损坏较为严重;也有少部分特色旅游资源丰富的村落如兴国县的官田村及三僚村,前者通过保护历史特色,充分利用好“军工摇篮”这一称谓,打造一系列有军工特色的旅游景点,在教育基地、研学旅游方面有很好的参照效果;后者通过延续非遗三僚风水文化,民众在堪舆文化、风水文化颇有造诣。完美利用这一优势打造出省内乃至全国小有名气的杨公风水文化产业链,并逐步形成旅游景区雏形,发展风水旅游文化景区,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经访问调查发现,目前制约传统村落保护和规划开发的主要因素在于资金筹措限制、建房管控乏力和部门权责不明等三方面问题,政府投资是否到位、民间集资是否有源又是其中之关键。因此,在今后工作中,首先地方政府要加快传统村落建筑资金筹集和政策投入,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先期重点改善村落基础设施建设,避免农房空置而失修损毁;其次,从建设用地指标配套疏导居民建房,并满足居民新建房屋的诉求,避免单一的拆旧建新住房改善模式;第三,理清传统村落管理主体,加强责任落实,明确住建、文旅各部门管理职责,统一牵头管理主体。相信在今后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怀和人民群众的奋发图强下,赣州市的传统村落会继续得到较好地维护和可持续发展,各产业能够更加兴旺。

关闭窗口
联系我们

学校地址:江西省九江市前进东路551号   
Email:jjuxb@jju.edu.cn     邮政编码:332005   
招生电话:0792-8310030 8310031    

Copyright © 2020 九江学院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赣ICP备10004574号  公安备案号:36040002000119

访问统计:您是第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