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报道 > 正文

人民日报—人民网:投身农村广阔天地 带领农民创业致富

作者:www.JJU.edu.cn 发布时间:2009年05月01日 23:20浏览次数:

  河南省汤阴县把全县322名大学生村官组成普法维权小分队,深入乡村农户,积极开展法律咨询和培训活动,教育农民工学会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图为白营乡西兰村大学生村官邓艳红在村头向返乡农民工讲解法律知识。
  张志勇摄(人民图片)

  大学生村官刘鹏(左一)在现代农业基地忙着给瓜农讲解科学施肥的方法。
  赖世春摄(人民图片)

  大学生村官吴炜自筹资金办起养鸡场。
  王家国摄(人民图片)

  编者按: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基层干什么、怎么干、干得怎么样,群众欢迎不欢迎?最近,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从了解的情况看,大学生村官普遍都能运用所学所长,为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服务。其中有不少大学生村官干得很出色,他们带头创业,带领群众创业致富,赢得了村民们的拥护,展示了他们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信心和能力。调研中许多干部群众反映,现在的大学生眼界宽、信息灵、思路活。实践说明,大学生到农村当村官这条路是正确的,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里,大学生完全可以干出一番精彩的事业,既为国家的发展、为农村的发展作出贡献,也给自己的人生增加历练、增加经验,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找到舞台、创造机遇。

  ——《党建周刊》编辑组

  寻找人生 新“坐标”

  □只有那些能吃苦,能实干,能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考验的优秀分子,才可能脱颖而出

  □大学生村官不仅要有“天降大任于斯人”的雄心,而且要有“苦心志”、“劳筋骨”的思想准备和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

  去年,中央有关部门部署开展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经过层层遴选考察,7.8万名高校毕业生进入大学生村官队伍。目前,他们正忙碌在农村基层,穿梭于田间地头,接触普通群众,与老百姓一起工作生活,一起感受幸福与快乐、困难与艰辛。

  虽然到农村工作时间不长,但不少大学生村官已经崭露头角、脱颖而出。有的不怕吃苦,虚心学习,坚持从小事做起,从解决老百姓衣食住行等具体问题做起,赢得了群众的一致好评;有的发挥专长,带头创业,带领村民引资金、办企业、上项目,已经初具规模,小有成就;有的通过互联网、远程教育站点,提供市场营销的新信息、传播种植养殖的新技术、宣传特色产业的新品牌,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帮助,等等。这些大学生村官的出色表现,集中展现了当代大学生有理想、有抱负、能干事、敢担当的优秀品质,也充分说明了农村基层是锻炼人才、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这些优秀大学生村官,正是党组织选拔培养后备人才的“苗子”和各行各业选人用人的青睐对象,也正是党的事业的希望所在。

  大学生到农村当村官,犹如大浪淘沙。只有那些能吃苦,能实干,能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考验的优秀分子,才可能脱颖而出,成长为党的事业的骨干力量。

  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和艰苦环境工作,不会自然而然地成长成才,而必须依靠自身的主观努力和苦干实干,才能真正得到锻炼,不断增长才干。实践证明,在农村基层这样一个大熔炉和人生大驿站里,大学生村官不仅要有“天降大任于斯人”、“直挂云帆济沧海”的雄心,而且要有“苦心志”、“劳筋骨”的思想准备和“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实干精神。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赢得群众公认、组织满意,才能逐步成长为农村基层干部的优秀分子、党政干部队伍的后备人才、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和创业者,从而走向更大的人生舞台。

  富口袋 富脑袋

  张天然,2007年从常州工学院外贸英语专业毕业后,参加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选聘考试,担任铜山县单集镇洪楼村党支部书记

  洪楼村偏远闭塞,村民主要从事传统农业。为帮助村民找到一条致富的好路子,张天然一方面向镇农技员请教洪楼村土壤的适应性,一方面在网上大量搜索致富信息。经反复论证,她决定引导村民发展黄瓜制种项目。在她的努力下,村民建起70栋黄瓜制种大棚,每亩收入达4000元。目前,洪楼村已发展标准黄瓜制种大棚300栋,面积400多亩。

  黄瓜制种项目的成功为张天然提供了用现代经营方式革新传统农业的机会。她联合周边6个村成立单集镇蔬菜制种合作社,洪楼村成为远近闻名的蔬菜制种基地和技术服务中心。目前,张天然正着手引进辣椒、南瓜、西红柿等蔬菜制种新项目,努力实现制种多元化、管理现代化、生产规模化的发展目标。

  针对村民想致富但文化程度偏低的情况,张天然组织开设各类培训班,组织农民参加培训。她还专门开辟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室,并争取县农业局、科技局帮扶资金5万多元,购置3000多册实用书籍。

  张天然多方联系,争取到县农业局、科技局、张集职中等单位技术人员和专业老师的支持,农业技术人员和专业老师每月至少到洪楼村免费对农民进行一次种植、养殖方面的培训。同时,她根据村民需要,定期举办面点加工、计算机操作、电焊等实用技能培训班,帮助青壮年劳动力尽快掌握创业技能,100多名青壮年农民经过培训找到致富项目,12户村民相继开起电焊铺、包子店、打字社。在张天然的带领下,洪楼村越来越多的村民走上创业致富、摆脱贫困奔小康的道路。

  当村官 当“羊倌”

  潘黎,2006年从湖南科技大学毕业后,以全市村官考试第一的成绩到民丰村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

  最初的新鲜之后,每天都在琐事中忙碌。潘黎慢慢领悟到,无论在哪个领域,一开始都不可能直接干大事,要从小事做起。尤其在农村,你眼中的小事,对群众来说,就是关系到他们生产生活的大事。

  民丰村素有养殖湖羊的传统,但规模化养殖还是一片空白,村里决定建立一个万头湖羊生态养殖园区。学经济学的潘黎灵机一动,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创业机会,可以利用大学里学习的知识,承包养殖湖羊。于是,他召集其他大学生村官共同商量,9名村官当起了“羊倌”。

  眼看湖羊基地日益步入正轨,去年夏天一场爆发在周边地区的“羊痘病”让养殖户们措手不及。不少养殖户的销售都成了问题。潘黎马上到网上查询这方面的信息,原来这种羊痘病在北方畜牧区是常见病,只要打上防疫针就可以了。他马上联系畜牧兽医站的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做好了防疫工作。

  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越来越重要,潘黎巧妙的将大学所学的“企业生产过程模式”应用到湖羊管理上,就是给羊记“日记”,每天吃了什么、吃了多少、打了什么疫苗一一记录在案,建立起湖羊追溯制度,管理越来越精细化。

  大学生村官在管理上的尝试让养殖户开了眼界,效仿学习的人越来越多。在潘黎的提议下,村里成立了一个湖羊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在公共服务上能使众多养殖户享受到实惠,在销售上也能发挥不小作用。村里的养殖户说,小伙子们挺有一套的,刚开始养羊啥都不懂,现在我们得向他们学习。潘黎说,他出生在世代农耕的家庭,祖祖辈辈都是农民,当一名合格的村官是他不懈的追求。

  摸情况 创项目

  刘明,2008年参加江苏省委选聘大学生村官考试,成为泗阳县一名大学生村官,担任众兴镇胡集村党支部副书记

  到村任职后,刘明深入村组,走家串户,与乡亲们拉家常、摸清况,深入细致地了解乡情、村情、民情。针对村民外出打工缺信息、少门路的情况,他花了两个月时间建起全村劳动力资源信息库,掌握了村里所有劳动力技能特长、务工情况、联系电话等,并及时联系开发区企业了解用工需求,将企业用工信息及时汇总打印出来发放到村民手中,帮助100余名村民找到工作。

  在服务群众过程中,刘明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村民强烈的致富欲望。经过深入调研论证,多方协调联系,他最终决定创办旅游用品加工项目。他拿出自己参加学校科研项目积攒下来的钱,在县委组织部和镇党委政府的帮助下,凑齐30万元创业启动资金,创办泗阳县永鑫旅游用品有限公司。目前,公司已实现销售收入600多万元,全年预计可实现销售收入2600多万元,利税100余万元。

  公司创办后,他安排村里68名留守妇女到公司就业。到村后的第一个中秋节,他买来月饼和体育用品看望村里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并与4名留守儿童长期结对。

  弹指一挥间,刘明在胡集村工作已逾半年,其间有群众误解的失意,有创业发展的辛苦,但更多的却是奋斗的幸福和成功的喜悦。基层生活让他变得更坚强更自信,也让他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学生逐渐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村官。农村的广阔天地为他提供施展才能的舞台,增强了他扎根基层的信心,而他的知识也给农村带来新的气息和理念。

  理思路 跑销路

  魏华伟,2008年从清华大学研究生院法学专业毕业后,主动申请到家乡──河南省驻马店市农村工作。经过组织考察,被安排到上蔡县文楼村任党支部副书记

  

  以前因为穷,文楼村许多人卖血感染了艾滋病,全村艾滋病毒携带者365名,是全省闻名的艾滋病村。建设新农村需要有知识、有文化的带头人,尤其是文楼这样的艾滋病高发村,村民对富裕的渴望、村里对优秀人才的渴求就更为强烈。上任第一天,魏华伟就下定决心,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魏华伟经常到艾滋病人家走访,慰问艾滋病患者。他坚持每天都到田间地头、农户庭院,同村民拉家常,和群众一起梳理发展思路。仅仅用了两个月,魏华伟就走遍了全村 700多户农户。

  针对村民想搞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愿望,在党支部的带领下,魏华伟组织村民利用远程教育接收站点学习专业知识。文楼村黑木耳种植年产15万斤,为跑销售,他多次自费到郑州等地联系客户。由于过度劳累,魏华伟患了急性阑尾炎,并作了手术。

  虽然只有短短几个月的村官经历,然而在农村这个大课堂,乡亲们的诚实质朴、友爱互助、吃苦耐劳,让魏华伟深受教育。他暗下决心,一定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发挥一名青年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以出色的工作成绩证明自己当初无悔的选择。

  应对“风暴”为民解忧

  潘波,2008年从九江学院法学院毕业后,经选拔成为江西省首批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中的一员,现任永修县柘林镇易家河村党委书记助理

  易家河村以柑桔种植为主产业。受“柑桔蛆虫”事件的影响,该村柑桔出口量大幅下降。

  “风暴”面前,潘波感到沉甸甸的责任。他想,此时正是自己为群众做些实事的时候!潘波打电话、搜网络、找朋友,全身心投入柑桔销售中。他共联系销售柑桔20万斤,价格每斤0.8元,高出原来销售价一大截,为桔农挽回了一些损失。

  经过“风暴”洗礼,潘波感到,仅靠柑桔,产业项目太单一,风险太大,必须采取措施,降低产业风险。经多方调研,他提出走桔园养鸡并配套养蜜蜂的特色农业路子。桔园养鸡不仅能养鸡赚钱,鸡粪又是桔树上好的肥料,能够提高桔树的挂果率。想法一提出,立刻得到村里群众的一致同意。

  作为农民的儿子,潘波对农民群众的感情很深。到村工作第一天,他就告诉自己,群众利益无小事,要把服务村民作为第一职责。于是,他一有时间就深入村民家中,主动与村民唠家常、交朋友,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对群众要求开贫困证明、办林木砍伐证、帮助写字等事情,他都全力帮助解决。

  有一天下暴雨,一位老人找到潘波,说家门口的水沟坏了,雨水排不掉,希望村里能帮忙疏通。潘波一听,立刻停下手里的事情,冒着大雨到他家帮助解决。10月份是桔农一年最忙的时候,村里有一位陈阿姨,家中缺劳动力,潘波每天都利用休息时间,主动到桔园帮助她采摘柑桔,陈阿姨非常感动,见人就夸现在的村干部真好。

  科学种植 带领致富

  张阳,2006年从贵州铜仁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选择到贫困山区做村官,任铜仁市茶店镇开天村村委会副主任

  张阳出生在城市,生长在农村,对农村有着一种特别的情感。到村后,他每天走家串户调查村情民意,与党员、村组干部、致富能手和群众交流,虚心向村组干部和周围的农民群众请教,仅用两个月的时间就走遍全村29个村民小组,走访910户。

  开天村是贵州省新农村建设“百村试点”之一,种植是主体产业。经深入调研,张阳提出科学种植蔬菜水果项目的建议,得到认可。随后,他先后前往山东、北京、河北、浙江等地学习相关实用技术。为调动村民科学种植蔬菜的积极性,张阳每天都用村里的广播,向村民介绍种植技术、市场前景及目前市场蔬菜的价格、风险等,并把从远程教育网上下载的资料刻成光盘,整理成《地方种植蔬菜注意事项》,供村民学习。

  张阳还与同事筹集资金4万元,带动10位青年农民领办项目;从浙江引进反季节草莓进行推广,在当地掀起种植草莓的热潮;建立蔬菜基地5000亩,初步形成“一村一品”特色产业……

  2008年1月,铜仁地区遭遇严重的雪凝天气。当红色冰雪预警信号发布时,张阳立即奔赴抗击冰雪的第一线。那段时间,铜玉公路滞留大量返乡农民工和学生,大批旅客陆续徒步来到茶店救助站。不管白天多么忙多么累,张阳都坚持晚上在救助站值班,力所能及地为滞留旅客排忧解难。灾情缓解后,他还和村里的其他干部东奔西跑,协调种子、化肥、农药、农膜、兽防疫苗等物资,配合技术人员深入村组指导农业生产,最大限度地弥补灾害造成的损失。

  扎根草原 服务牧民

  恩克,是一名蒙古族大学生,2006年大学毕业后,通过大学生村官选拔考试回到家乡工作,现任乌兰县铜普镇茶汉诺村党支部副书记

  青海牧区地广人稀,恩克所在的茶汉诺村属于纯牧业村,200多户牧民散布在28万亩草场上,很多牧户收不到电视,听不懂汉语。

  恩克到村后,充分发挥自己懂汉语、识汉字,又会写会讲蒙古语的优势,把中央文件翻译印制成小册子,与同事进村入户向牧民宣传中央文件精神,新牧区建设,农牧区新型合作医疗等政策。

  村里没有学校,牧民的孩子都要集中到县城就读。许多牧民不愿送孩子上学,恩克就和村干部一起挨家挨户动员牧民送子女上学,发动党员和有条件的牧民为贫困入学儿童捐被褥、牛羊肉、酥油等日常用品。目前茶汉诺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

  茶汉诺村过去没有集体经济,无钱办事问题突出,党组织的号召力、凝聚力不强。2006年,庆华煤化焦化项目在茶汉诺村落户建设。恩克和村班子成员抓住机遇,以庆华集团煤焦化项目为依托,组织成立了集货运、住宿、餐饮、购物和旅游为一体的村办合资企业,先后组织18台货车,为庆华公司运输煤炭,增加集体收入。在他的带动下,村里还成立茶汉诺村运输协会,组建茶汉诺村运输协会党支部,经支部推选,他被选举为协会支部书记兼公司秘书、理事会会员。他先后会同支部班子建立健全协会制度、协会章程、财务制度、协会发展思路、协会理事人员备案表等,在发挥协会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方面收到了较好效果。目前,全村已有20 户、100多人陆续迁移到焦化厂附近,集中定居,结束了逐牧草而居的生活。(2009年05月01日00: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http://nc.people.com.cn/GB/9225652.html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09-05/01/content_244110.htm

关闭窗口
联系我们

学校地址:江西省九江市前进东路551号   
Email:jjuxb@jju.edu.cn     邮政编码:332005   
招生电话:0792-8310030 8310031    

Copyright © 2020 九江学院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赣ICP备10004574号  公安备案号:36040002000119

访问统计:您是第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