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要闻 > 正文

九江日报对我院进行整版报道

作者:www.JJU.edu.cn 发布时间:2004年09月10日 17:54浏览次数:

——九江学院优化办学条件提升办学水平

  2004年5月18日,是一个载入九江高教发展史册的日子。这一天,九江学院领导班子正式宣告成立!在这短短三个多月的时间里,院党委一班人励精图治、开拓创新、求真务实、作风民主,以令人称道的领导艺术和卓有成效的工作业绩赢得了全院师生员工由衷的信任和支持,全院的整合推进工作呈现出心齐气顺步稳干劲足的喜人局面,各项工作开局良好。

  2004年6月22日,学院迎来了江西省学位设置委员会的评估,并顺利获得了学士学位授予权。100多名意气风发的青年学子带上学士帽,获得了九江学院颁发的学士学位证书,宣告结束了九江高校无学士授予权的历史。

  2004年7月下旬,经江西省人事厅批准,九江学院获得了正高及以下专业技术职务自主评聘权,打破了九江高校无教授评审权的历史。

  2004年8月1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程天民教授接受聘请担任九江学院荣誉教授,翻开了九江高校柔性引进院士的崭新一页。

  2004年9月1日-4日,九江学院披红挂彩,一派节日气氛喜迎新生,已有11000余名来自祖国四面八方(除港、澳、台、藏外)的青年学子,满怀激情与憧憬投入九江学院的怀抱。在高校招生生源竞争十分激烈的今天,实现了招生工作的开门红。

  这一项项零的突破就是一座座历史性的丰碑!它们见证了九江学院全体师生员工正在学院党委的领导下,以科学发展的大眼光、海纳百川的大胸襟、包容并蓄的大气度、开拓创新的大手笔,进一步整合办学资源,优化办学环境,努力提高办学水平,以实现江西省委书记孟建柱同志视察九江学院时提出的“教育质量一流、管理水平一流、教学设施一流”的奋斗目标。九江学院这所高校航母正聚力蓄势,破浪起程。

学科建设:构建跨越发展新平台

  学科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一所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标尺。近年来,学院紧紧抓住学科建设这个龙头,尤其是在四校正式合并组建的过程中,学院党委在分析学科现状的基础上,按照科学性、前瞻性、合理性的原则,打破原有校区和院系设置的格局,面向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战场,按照“加强基础学科、扶持优势学科、支持新兴学科、重视交叉学科”的学科建设思路,整合学科资源,优化学科结构,突出学科特色,拓展学科内涵,凝炼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构筑布局合理、起点较高、优势明显的学科体系。

  优化学科结构。原来四校的学科设置既各有侧重、各有特色,又有部分交叉和接近。学院正式合并后,对学科结构进行了调整充实,将原四校区56个系、部、研究所整合为15个二级学院、4个直属系,专业设置涵盖理、工、经、管、文、法、医、农、教育等9大学科门类,共有本、专科专业152个,使学科结构更加合理,群体优势更加突出。

  培育特色学科。作为一所地方性本科学院,更应根据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输送人才。在学科建设方面围绕特色做文章,精心培育旅游、机械制造、电子工程、材料科学、师范教育、医学教育等地方经济发展急需的学科专业。畅通了学生的就业门路,服务了社会经济建设。


   扶持新兴和重点学科。为了培养和形成新的学科优势,为学院的可持续发展开辟广阔的空间,学院花大力气扶持新兴学科。通过引进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人员作为新设立学科的领军人物,带动新兴学科的建立与发展。如引进了纪岗昌博士后等一大批博士、硕士,先后组建了材料工程、土木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等学科。为了使这些学科发展壮大,学院投入巨资新建装备精良的相关教学实验设施,如造价数千万元的数控中心、工程结构与力学实验室、材料加工工程中心实验室等,其拥有的设备处于省内或国内高校同类实验室的先进水平。由于学院对这些学科的重视,反过来又吸引了国内外一大批有学术造诣的人才聚集在这些学科下,加入九江学院的行列,使这些新兴学科在短短的几年便发展成为优势学科或重点学科,为学院进一步发展搭建了新的平台。

  目前,九江学院的《化学工程与工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被评为江西省“十五”重点学科,《大学英语》、《导游业务》、《化工原理及实验》、《有机化学》、《植物学》、《普通物理实验》、《邓小平理论概论》、《中国古代文学史》等八门课程被评为江西省高校优质课程。

师资建设:奏响跨越发展最强音

  人才资源是学校的第一资源,师资水平的高低是办好学校的决定性因素。九江学院党委把“人才战略”作为学校发展的“第一战略”,成立了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制订人才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与引进工作措施,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努力建设一支思想正、素质优、学历高、业务精的教师队伍。

  广开门路纳贤才。面对欠发达地区较难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的现实,院领导亲自带队北上南下,参加各类人才交流会,奔赴到全国50多所重点高校招聘应届毕业生,通过校园网或发信函等形式向全国100多所高校发布学院人才需求信息;邀请各高校博士生、硕士生组团免费来院参观考察;学院还制定实施了“一流人才要给予一流待遇”的各项优惠政策,实行博士年薪制、学位津贴制,提供成套住房,负责家属工作安置等。通过广开门路,学院从中国科大、西安交大等数十所重点院校吸纳了一大批优秀的博士、硕士。目前,学院共拥有40余名博士,400余名硕士。

  “硕士化”工程促成才。鼓励中青年教师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规定:凡1966年1月1日以后出生和2001年以后来院工作、仅具有大本学历的青年教师,必须取得硕士学位,否则,均将不再聘任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后者在两年聘用期满后将不予续聘,或将其调离教师岗位。“硕士化”工程的推行取得明显的成效。近年来,学院每年有20至40余名教师考取了博士或硕士研究生,有的已毕业回到学院工作。另外还与华中科技大学、上海师大等高校联合举办研究生班,多渠道为教师提供深造机会。

  多种措施助成才。学院每年投入不低于5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教师进修与培训,每年都要选送教师出国或到全国重点院校进修、访学;定期举办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班,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的能力。举办外语口语培训班,以适应双语教学的要求;认真做好新教师的岗前培训,帮助新教师尽快站稳讲台。

  运用机制激成才。以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在全院实行公平竞争、择优聘用的教师聘任合同制,教师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变教师“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打破职称终身制;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离,按岗位职责制定具体明确的考核标准,结果与聘用、晋升、奖励、待遇挂钩;实施淘汰机制,将不能履行教师职责或不合格人员予以调整或辞退;进行分配制度改革,拉大收入差距,使分配政策向教师倾斜;制定各种奖励政策,鼓励冒尖,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

  目前,九江学院教师队伍可谓俊彦云集,新秀辈出。学院现有教师1700余人,其中有博士43人,硕士491人;有副教授以上职称327人;有硕导26人;有省部级学科带头人10人、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62人;省高校教学名师2人;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才5人;九江市优秀专业技术拔尖人才9人。已初步形成了教授群、博士群,他们引领着九江学院教学科研向更高层次迈进,为开始新的跨越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素质教育:拓展学生成长大空间

  高校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因此,必须以生为本,以教学为中心,以育人为宗旨,以改革为动力,以质量促发展,积极探索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强技能、高素质”的方向,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训练思维的重要途径。学院采取多种措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其一,在课程设置上下功夫,力求“纵向缩减、横向拓宽、消枝强干、文理渗透”,构建2+2通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本科四年前两年大学科培养,实施通识人文课程、核心课程和综合课程教育,后两年,实施专业课程、实践性课程和自修性课程教学,这种模式有利于学生夯实基础、拓展视野,增强技能;其二,在教学管理上下功夫,制订了系列教学管理措施:要求高学历、高职称教师直接为本、专科生上课;建立院校两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教学质量进行经常性的评估与检查;其三,在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上下功夫。在校内实行“导师制”,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定期或不定期举办教学竞赛、集体备课或学术研讨活动,多管齐下,以确保教学质量稳定提高。

  营造激励氛围。学院制定了激励青年学生奋发向上的一系列管理制度。如制订了《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学生操行评分办法》,全方位对学生进行考核,结果与评优、评奖学金挂钩;允许优秀学生在校内自选导师,鼓励学生选修第二专业;规定学生的计算机、外语能力和实践能力必须达到要求,否则将不得毕业;积极开展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创业计划竞赛和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导游、电子商务师等多种行业证的认证考试,院内建有国家级职业技能资格鉴定所,为在校生开展了近20个岗位的职业技能资格鉴定。

  陶冶学生情操。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个性和综合素质。经常邀请海内外知名学者、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举办各类学术报告,举行周三系列讲座、主题报告会;开展体育文化月、社团文化月、各类演讲赛、知识竞赛、青年志愿者等系列活动;利用校报、广播、红色网站、板报等宣传阵地和各种文明标语、警示牌营造积极进取的氛围;举办心理健康教育周、心理咨询、网络热线等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对心理问题的预防和自我调适能力。

  素质教育为学生成才拓展了广阔的空间,九江学院的学子在多方面展示了自己青春的风采。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等级考试和英语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各类竞赛中,均获得优异成绩。在2003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有一个队获得专科组一等奖,5个队获得专科组二等奖;有30余名应届毕业生考取北京师大、北京电影学院、西安交大等院校的硕士研究生;有60余篇在校生的论文刊发在《化学教育》等核心期刊上;有30余件小制作(小发明)用于教学、生产、生活实践中;有近万名毕业生成为企事业单位的管理骨干和技术骨干,有近万名毕业生成为中学的教学骨干,有数千名毕业生成为基层卫生单位的多面手,有数百人担任了市、县、区(局)和企事业单位的各级领导干部。

  质量立校,人才辈出。广大毕业生用自己的行为树立了九江学院良好的社会形象。近几年,在毕业就业难度增大的情况下,九江学院的毕业生却颇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毕业生就业工作在2000年、2004年均受到江西省教育厅表彰。

加强科研: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学院一直把科学研究和科研成果开发作为提高教学水平、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途径,采取多种方式激发教师的科研热情:鼓励学养深厚、科研能力强的教师争拿省(部)级、国家级课题;鼓励外出进修、访学的教师参与或主持所在学校的科研工作;对处于科研起步阶段的教师,通过校级科研立项的形式给予经费支持,从中筛选成熟的项目申报省(部)级或国家级科研课题。为此,学院的科研队伍群星灿烂,成果显著。

  形成了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为领军人的科研群体。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硕导、省高校教学名师周星教授先后主持并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全军企业劳资数据处理系统》、《冶炼成本核算系统》等10余项科研课题,获全军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硕导、省高校教学名师陶春元教授,参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主持完成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其它省级科研课题2项,以中英文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10余篇被CA摘录,3篇被SCI收录;省中青年骨干教师、硕导纪岗昌博士后,入选“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人选”,先后主持或参与组织完成科研项目15项,获轻工总会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获国家98推广科技成果2项,专利2项,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有10余篇论文被SCI、EI收录;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硕导魏寒柏教授,入选“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人选”,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6项,在复分析理论研究方面成绩突出,在《Proc AMS》、《数学杂志》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多篇,其中《关于调和拟共形映照的唯一性问题》获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省中青年骨干教师杨耀防教授,入选“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人选”,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研究课题10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省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在中英文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是美国南伊利诺大学医学院和麻省大学医学院访问学者。

  取得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廖亮教授的“基因组多倍化对禺毛体茛复合体物种形成及分化的影响”、吕群教授的“单体部分溶于水的悬浮聚动力学研究”2001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分别获得18万元和16万元的资助;熊国华教授的“微波制样新方法及其用于江湖底泥有机污染物分析的研究”200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批准结题;纪岗昌教授的论文“喷涂工艺条件下对超音速火焰喷涂Cr3C2-NiCr涂层冲蚀磨损性能的影响”等2篇论文被美国工程索引(EI)收录。魏建宁博士的论文“Grain boundary peak in macroscopic graphite particulates reinforced Zn-Al metel- matrix composite”发表于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

  取得了一批教学研究成果。医学院开展的为农村培养全科型医学人才课题--《“两加强一优化”教学十年改革》、涂明华教授的《临床技能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廖亮教授的《植物学双线式教学改革与实践》、王侃民博士后的“中立型泛涵微分方程的动力系统”研究,均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一批教学成果获省级奖项。

  取得了一批地域文化研究成果。学院充分挖掘和发挥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先后开展了“陶渊明研究”、“黄庭坚与江西诗派研究”、“墨人研究”、“庐山文化研究”,尤其是在陶渊明研究方面蜚声海内外,学院学报设立专栏连续推出200多篇研陶文章,受到学术界同行的关注与好评。

  取得了一批应用性研究成果。学院十分重视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努力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由陶春元教授研究开发的“高均匀度CMC”研究成果应用于企业生产中,每年可为企业增加产值200多万元,并使该企业顺利通过了ISO9002国际标准质量体系认证;由他主持完成的另一项科研成果“污水处理高效絮凝剂”项目正在转让之中。由廖亮教授主持的江西省农业发展基金项目——无蕾大叶龙茶品种培养的研究、熊国华博士主持的九江环保重点工程“两湖”治理研究也取得了重大进展。生物系教师正在对高效柿子保鲜技术、百合组织培养菌的工厂化、彭泽鲫的深加工等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

  截止2003年12月,九江学院教师已公开出版专(译)著80余部,主编教材13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6000余篇。学院获得国家级教学、科研成果奖11项,获省(部)级教学、科研成果奖90余项。

环境建设:打造一流大学新形象

  九江学院十分重视校园环境与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把校园环境作为塑造青年学子健康人格的大课堂,展示一流大学新形象,校园环境得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占地面积由6年前的不足1000亩到如今的2618亩,校舍建筑面积由不足10万平米到目前的120.3万平方米。

  拥有较为完善的教学设施。近几年来,学院投入2亿多元,完成基本建设工程50多项,仅主校区就有8栋教学楼,总建筑面积达13.1万平方米。其中1号教学楼被誉为“江西高校第一教学楼”,该楼主体高10层,内有普通教室、阶梯教室、多媒体教室和报告厅157间,能同时容纳8000名学生上课。

  拥有设备精良的实验设施。现已建成机械、电子、化工、计算机、土木、医学、财经、教育等各类实验室248个。其中网络与通讯实验室、现代会计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校园网网络中心、数控研究中心、工程结构实验室为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物理实验室、基础化学实验室、电路实验室已通过省级合格实验室的评估。工程结构和力学实验室设备的先进性与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并列为全国高校同类实验室三甲。功能先进的材料加工工程研究中心正在建设之中。学院还拥有开放实验室27个、多媒体教室104个、语音室33个、教学用计算机6350台。建成了集校园网、教学指挥中心和现代教育技术三位一体的信息化工程,走在全省高校的前列。

  拥有设施先进、藏书丰富的图书资料。学院共有3个图书馆,总面积达3.6万平方米,馆藏图书251万册。其中,主校区图书馆建筑面积2.68万平方米,是全省高校建筑面积最大的图书馆,馆内装有北邮电讯MELINETS管理系统等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的相关设施,图书馆业务全面实行网络化、数字化、现代化管理。

  拥有较为齐全的体育设施。有2个铺有塑胶跑道、观众席能容纳近万人的标准田径运动场;有内设两个标准篮球场、一个乒乓球馆和一个形体训练房的体育训练馆;有30余个露天篮球场、1个溜冰场、3个小型田径场及10余个羽毛球场、12个网球场;有2个室外游泳池和1个恒温游泳馆。能容纳3万余名观众的大型体育场正在建设之中。

  拥有便利、舒适的生活设施。有中、高档学生公寓40余栋,可安排近4万名学生住宿;校园内医院、学生活动中心等生活配套设施齐全;有学生食堂11个,其中建筑面积1.76万平方米的学生第三食堂在江西省高校中不仅面积最大,内部设施也最完善,可同时供15000人就餐。
在校园环境建设中,努力打造生态校园、绿色校园、人文校园。在新校区主干道上建成了名人塑像长廊。整座校园高楼错落有致,绿树成行成荫,湖光映着花影,格调明快高雅,充满着蓬勃朝气和现代化气息。

思政建设:注入强势崛起新活力

  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一切工作的源头活水。在办学实践中,学院党委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贯穿于各项工作的全过程,为学院不断跃上新的台阶,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活力。

  以团结奋进的氛围凝聚人。要对四所隶属关系、办学条件、管理模式、校区方位都各异的学校进行实质性合并,难度大,头绪多。面对这种情况,院党委一班人运筹帷幄,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并实施“凝聚人心,平稳过渡,顺利并校,实现领导、机构、制度、管理、财务、分配六统一”的整合推进目标。稳扎稳打走好三步棋。第一步是统一思想、统一领导、稳定人心,增进广大教职工对组建九江学院重要性、迫切性的认识,使大家心平气顺迎接合并;第二步是院领导班子成员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在制订整合推进方案时想教职工所想,盼教职工所盼,使大家满怀希望参与合并;第三步是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加快、加深四校区在思想、感情、文化上的融合,以增进各校区之间的认同感和对学院的归属感。在干部配备等一系列敏感问题上,学院党委坚持一碗水端平、一切向前看的原则,使九江学院整合工作平稳推进,全院上下形成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良好局面,呈现出政通人和,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

  以精神文明建设化育人。学院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升师生员工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精神风貌。在教师中倡导形成“思想过硬、知识渊博、品德高尚、精于教书、勤于育人”的良好师德风范。把师德师风教育当做常规工作来抓,经常举办“怎样做一名合格教师”读书活动,开展“我心中的教师形象”演讲比赛,大力宣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强化教师的师表意识。在教师年度考核、技术职务晋升上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在学生中倡导开展“一做三创”活动,强化学生做文明市民意识,制定并严格实施《一日生活制度》、《学生道德行为规范》,成立了学生自律管理委员会、设立校园文明监督岗,进行监督检查。制定寝室文明公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和习惯。

  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学院党委注重干部队伍素质的提高,对中层干部定期进行理论培训,以提高领导干部的理论素养和工作驾驭能力;积极推进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进”工作,充分发挥“两课”主渠道作用,不断增强“两课”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利用网站、党校、团校等阵地,不断向学生灌输正确的理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以宏伟的蓝图激励人。一所刚刚组建起步的院校,制订出符合学校发展实际、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办学目标尤为重要。院党委为学院的发展描绘出这样一幅蓝图。第一个台阶是:整合推进、优势互补,提高综合实力;第二个台阶是:提高质量、调整结构,2006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育工作水平评估;第三个台阶是:提升层次,力争在2010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把九江学院办成九江大学。这种结合学院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实际的奋斗目标正激励全院上下,力争使蓝图变为现实。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省市领导和各级政府的关心与支持下,在院党委的带领下,九江学院全体师生员工正在为实现“三个一流”的奋斗目标、为跻身于“省内一流,全国知名”高校的行列,同心同德,奋力拼搏。坚信这艘九江高校航母将带着开局良好的自信与豪情,带着全市450万人民的期盼,劈波斩浪,向更新、更高的目标迈进。

关闭窗口
联系我们

学校地址:江西省九江市前进东路551号   
Email:jjuxb@jju.edu.cn     邮政编码:332005   
招生电话:0792-8310030 8310031    

Copyright © 2020 九江学院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赣ICP备10004574号  公安备案号:36040002000119

访问统计:您是第位访问者